摘要:
农业经济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表现为农业系统与环境的互动,也表现为系统内的农业、农村、农民的互动,而在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的互动充分表现为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的互动,本文通过对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的互动进步研究,揭示了开放性对互动的影响及其与农业经济进步的内在有关性。
关键字:小城镇 乡镇企业 农业产业化 互动 开放性
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系统。系统内部诸要点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每时每刻不在进行着相互用途。马克思主义觉得,矛盾是事物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矛盾就是相互用途。因此,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进步的动力就源于三者各自内部诸要点之间的相互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用途与三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用途。相互用途是常见的,但常见的相互用途只是可能性,而并不是现实性,也就是说相互用途是需要条件的。而所谓开放性原则,就是不孤立地看待系统中的每一要点,承认并借助这种相互用途,通过拟定各种,推行各种手段,破除每个要点间的妨碍,打造通道,创造条件,将要点间相互用途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在用途中求互动,在互动中求进步。
农村系统内部的相互用途与互动进步有赖于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开放;系统与环境的相互用途与互动进步有赖于三者同步对外开放。无论是三者内部的开放还是对外开放都是在借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依据选择原理、比较优势原理、要点禀赋原理,不断进步外向性产业和商品,提升外向度的过程。这种开放性在经济进步实践中,一方面表现为政策引导(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优势产业扶持政策、消除地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的政策等等),为互动进步创造条件;其次表现为市场推进,为互动进步配置资源。
坚持开放性原则是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进步势必需要
第一,从国际大环境看,中国政府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有义务根据世贸组织规则的需要,逐步达成自己在有关范围对外开放的承诺。世贸组织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区域的政府间组织,世贸组织对其成员起约束用途的是它那一套根据市场经济规则所拟定的法律和法规。世贸组织的法律体系所规范的范围,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的方面,而这四个方面无不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第一个方面是货物贸易范围,就是商品的进出口。这涉及到农商品的进出口问题,这会对国内农业产生较大影响,大家给予关注最多的就是这一范围。第二方面是服务业范围。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它的服务业范围也需要对外开放,这对国内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势必产生愈加深刻的影响,由于外资的金融、保险和流通等经营性机构大概在这种背景下逐步进入国内的农业和农村。第三个方面是和前两个范围有关的常识产权问题。这和国内农业的关系也很密切,由于这涉及到不少动植物品种与有的农药、化肥的专利问题。第四就是投资范围。允许外资进入所有对外开放的经济和社会范围。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进步,势必要涉及贸易范围、服务业范围、常识产权范围和投资范围,在开放的大环境中,甚至可以说,没这四个范围支持,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的进步将困难重重,更不需要说三者互动进步。
第二,从国内经济进步看,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引进去”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角逐,充分借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进步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进步”。“坚持‘引进去’和‘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走出去”第一是一个空间定义,于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而言就是借助各自的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到国际资源市场的流通和分配当中去。同时,“走出去”又不止是一个空间定义,它还应包含观念、政策和方案的开放性。由于,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内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内农业面临着强有力的国际角逐。这种角逐是全方位的,外向型产业和商品这样,内向型产业和商品也是这样。也就是说,不管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面向的是哪个,都要同时借助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一直把开放性作为三者互动进步的要紧支撑点。
第三,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看,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海量经济工作者的众矢之的,“跳出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事实上,不仅仅是城乡分割,还有行业分割、产业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都桎梏着农村经济的进步,因此,目前和以后一段时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正在于,统筹规划,系统协调,科学进步。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统一开放性。统一开放的市场需要打破条块分割、区域封锁,产品和生产要点可以在不同行业、部门、区域、甚至国家之间自由流动。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所整理的资源有的是短缺的,如资金、技术等;有的是过剩的,如某些商品、一般劳动力等。让这类生产要点根据经济适当的原则进行流动和组合是三者互动进步的动力来源,而让三者处于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之中则是进行优化配置的首要条件。其次,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进步涉及的自变量、因变量不少,有关关系、因果关系交叉复杂,同时,生产的社会联系和交换的范围也在扩大,这都需要有一个愈加开放的环境和规范安排。因此不断深化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客观上需要为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进步创造愈加广阔的空间,也客观上需要三者愈加开放。
坚持开放性,对促进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进步的持续健康运行是绝对要紧的,但,坚持开放,还要不忘保护。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进步从根本上依赖的是统一开放、角逐有序的市场体系,但因为农业自己的弱质性和农商品需要弹性较小等原因的影响,农业在市场角逐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把经济资源配置到农村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需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用途,即政府通过拟定城乡协调进步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进步缺少后劲的局面。从国际环境看,中国已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庞大的国际市场对中国农业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农商品国际市场不完全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角逐市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是打造、维持和提升农商品比较优势的要紧原因。而国内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WTO认同国内在基期(1996—1998年)的综合支持量为294.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4%,而同期国内农业税费负担不少于1200亿元,实质总的支持量为-900亿元,国内支持水平为-5%[1]。因此,深化税费政策、深化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农村流整体制改革,并用足“绿箱政策”,用好“黄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加大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互动进步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农村经济的全方位进步,既是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中,解决“三农”问题必不可少的手段。
该文为郑生权教授主持的河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进步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就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希刚 提升农商品国际竞争优势学术研讨会综述 农业经济问题 2002.12 P10